科技处
团队与人才
团队与人才
当前位置: 首页>>团队与人才>>正文
多功能环保型高分子材料研究团队
作者: 日期:2011-11-07 点击量:

团队负责人

张敏,女,1958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陕西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农产品技术加工研究院技术专家,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降解机理、环境材料的长寿命化、环境材料的毒性评价、和环境综合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重大产业化培育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和西安市莲湖区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共9项。日本专利6项,产业化产品3项。申请中国专利10项。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50余篇。

团队研究内容与方向

(1)多功能高效防虫抗菌塑料的研发

①具有高效杀虫、防虫作用植物源中草药的筛选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相容性的研究

本方向是基于病虫害的防治应用及当今化学药剂产生的环境污染而提出的。研究中利用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进行创新,通过对防治虫害的中草药的种类进行筛选,分离提取其有效活性物质,并与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复合,制备成具有防虫、杀虫功能,且兼具保水保墒功能的多功能农用地膜,及时地把病害减小到最低,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需要。

②天然色素染色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为了弥补了现今合成色素市场中有毒物质排放的弊端,研究中向可生物降解材料中添加了从中草药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源色素;探讨了天然色素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阐明其界面作用机理及其对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降解及降解速度控制的影响;且赋予了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以丰富的色彩及良好的抗菌、防虫、保健等功能性效果。

(2)植物纤维的再利用及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复合的界面作用及对降解性能的影响

本研究方向利用秸秆纤维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可再生、可降解、高性能等特性,将秸秆纤维通过不同处理工艺,并添加偶联剂后,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复合,在降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成本的同时,保持或增强其成型加工性能,切实解决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由于价格昂贵而不能推广使用的局限,打破可生物降解材料发展的瓶颈。

(3)不同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其对可生物降解材料的降解机理研究

本研究方向拟从已经分离并鉴定的不同菌种对可生物降解材料降解的特性出发,优化不同菌种降解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生长特性,确定其最佳降解条件。通过分离和表征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在降解过程中的重要代谢产物,探讨不同菌种在降解过程中的代谢途径,揭示微生物对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降解的作用机制及降解机理。

(4)环保型聚酯高分子材料的自我修复及反应机理的研究

本研究方向以不同种类共聚物的聚酯高分子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模拟构建化学结构模型,计算分子链中化学键能及热焓等热力学参数,设计不同条件下不同种类聚酯共聚物热老化反应可能发生的途径,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其老化机理;选择合适的修复剂、采用适当的复合方式实现聚酯材料能动型自修复;从而实现聚酯高分子材料的长寿命化,减轻环境负荷。

(5)环保型导电聚合物电极材料及电解液性能的研究

电化学超级电容器是介于传统物理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一种新型储能系统,导电聚合物作为电化学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具有比容量高,可通过分子设计选择相应的聚合物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聚合物的性能,以得到符合材料要求的特点。本研究方向通过合成工艺的改进与电解液组分的研究,旨在大幅度提高聚合物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的寿命,使其工业化成为可能。

(6)功能性有机氟、硅高分子的设计合成与修饰改性

本团队利用分子设计原理和本体共聚、乳液聚合等反应合成不同结构、分子量可控且侧链或端基带有活性氨基、羧基等官能团的有机硅和有机氟高分子,借助静电或氢键作用将其自组装,构筑结构与性能迥异的硅/氟超分子。通过对组装机理、超分子膜有序结构、表面及应用性能的研究与调控,以期能在纤维基质表面实现有机硅/氟超分子性能的最佳集成,从而为其在纺织工业上的应用、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团队成员介绍

(1)安秋凤 教授

安秋凤,女,1965年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4年渭南师范学院化学系学士学位,1994年西北轻工业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西北大学博士后出站。1995年5月陕西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师,2001年11月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2004年授予陕西科技大学教授职称,主要从功能性有机硅材料和有机氟材料领域的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其它省部级项目共15项,完成横向科研项目16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专业论文9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陕西省轻工业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2)葛正浩 教授

葛正浩,男,1964年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陕西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1987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机械系,获轻工机械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机械系,获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机仪学院,获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工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材料成型加工及机构学方面的研究,主编专著和教材40余部。先后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9篇。主持并完成了省科技厅自然科学计划项目、省教育厅专项项目、省科技厅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及横向项目多项,近年共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3)王景平 副教授

王景平,男,1973年生,陕西白水人。1997年7月于大连轻工业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其后进入陕西省轻工业学校,2001年4月随学校合并进入陕西科技大学。2002年9月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继续学习,2005年5月获取材料学工学硕士学位。并于2006年9月进入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至今。现主要从事导电高分子在储能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十年的工作与学习中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了教育厅和校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4)李成涛 工程师

李成涛,男,1981年生,工程师,博士生。2006年6月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获生物化工专业硕士学位。2010在陕西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2月至2003年7月从事“酶法制取葡萄糖工艺”的研究;2004年7月至2006年3月参加“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西北农区(陕西)奶业现代化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的子课题“特色乳制品开发技术集成与示范”的研究工作;2007年主持校创新教育项目“微生物发酵法提取薯蓣皂甙工艺研究”;2009年至今从事应用微生物学及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共发表相关科研论文10余篇。

 

(5)宋洁 讲师

宋洁,女,1982年生,讲师,博士生。2004年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造纸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造纸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2009在陕西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获陕西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师。主要从事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其它各类项目7项,主持完成校级科研项目1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6)童晓梅 讲师

童晓梅,女,1979年生,讲师,博士生。1998~2002年在武汉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2002~2005年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2008在陕西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5至今在陕西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7年获陕西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师。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主持完成厅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3篇。

 

 

团队取得的成绩

   本研究团队力通过长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一支规模适当、优势互补、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具有高素质、高学术水平和团队凝聚力的研究队伍,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团队,近年来该团队通过共同的努力获得省部级三等奖一项,承担完成各类纵、横项项目总计50余项,项目总经费达到600余万元。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四大检索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为多功能环保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为未来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效益。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