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两迁”记忆

单绍良-老虎沟农场的记忆

2023年04月12日 14:48

做好准做好准备,争取到农场锻炼备,争取到农场锻炼

记得那是1974年5月,我在教务处工作,听说西北轻院的教职员工都要分批去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并传闻十月份有一批。我想趁年轻身体好时早点去,于是提前做好安排。暑假前,先生出差路过北京,刚好我让他顺便把4岁儿子带到北京让大姐帮忙照顾,解除我的后顾之忧。

我主动向教务处王良处长申请去农场。十月初批准了我的请求,去彬县老虎沟留守处锻炼半年。得到消息后,我满心喜悦,抓紧准备行装。十月中旬的一天清晨,我怀着既兴奋又好奇的心情踏上征途。汽车在黄土高原的小路上颠簸着,焦黄的树叶上挂满了橘黄的柿子。大自然的美景吸引住我的眼球,忘记了兴奋一夜未睡带来的疲劳。经过几小时的路程,终于到达了期盼己久的目的地——彬县老虎沟农场。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老师,原是咸阳轻校的老师,陕西人,也参加这次劳动锻炼。安排好宿舍,我才得知这批女同志只有三人,原二系陈纯主任、宣传部赵岩的爱人孙玉兰和我。除我们四人之外,留守处还有长期在农场劳动改造的杨占钧和他爱人,一共六个人。

)互相关心,亲如一家人

我,陈主任和玉兰大姐三人住一屋。陈主任是我们二系的老领导,我们比较熟悉,她还是新四军红小鬼出身,性格爽朗,和蔼可亲。孙玉兰皮肤黑黑的,像个农村大姐,为人朴实,能干。

与她们一起生活无比快乐!晚上洗脚时,主任把我当成家人,叫道:“小单,你腰软帮我把床下的拖鞋拿出来!”于是我赶紧跑过去拿拖鞋。凡是弯腰的活,我都尽量抢着干。

主任也很关心我,说:“这里湿冷,别爱美,穿条厚裤子,保护关节,否则像我的腿这样,以后你跳不成舞了怎么办?”我听了好暖心。

)学搓玉米棒子

我们在农场开始干活了,主要是搓玉米棒子。每人一个簸箕,一小堆玉米,盘腿坐在地上。我低着头用手指抠玉米,好心的主任马上纠正,要用两个玉米对着搓才行。于是我看着旁边的玉兰大姐,她噌噌噌一会儿就搓出一大堆玉米粒,是个干活能手。我猜想她一定在农村待过,不像我在城里长大没干过农活儿。我学着对搓玉米,但搓着搓着一使劲就搓到手指头上,搓红了手指还挺痛,也不敢吱声,怕她们笑话。后来经过几天的劳动终于学会搓玉米了。说实话搓玉米的速度还是赶不上主任和玉兰姐,但她们还是鼓励我有进步。

)农场的伙夫杨占钧两口子

给我们做饭的是杨占钧,来农场前听前几批人说,他的腿有点儿跛,是在农场被监督改造,最好少理他。

受到这种思想影响,开始吃饭时,我们也不敢理他。他也是低着头做饭,小心翼翼的,总是低三下四地问我们饭菜做得咋样?陈主任真是好人,她说:“老杨,饭做的不错。”我们也跟着附和。

回想起1962年我刚入学时,高大严肃的杨占钧教务处长给我们讲话,我们新生倍感骄傲,像是听首长做报告有点小兴奋。在学校见到他,都是必恭必敬地叫声处长好!

1966年至1974年,八年后在伙房里再见到他,我愣了半天,他一跛一拐地把菜端出来,瘦了很多也矮了半头。当时心生怜悯,怎么落到这么惨的下场呀?

在往后的接触中,老杨察觉到陈主任和我们并没有监督他的意思,他的心情慢慢好起来,平时做饭总是咸菜、白菜、土豆窝窝头、玉米粥、馒头,后来换着花样炸点油条,做点油泼面,改善我们的伙食。忙不过来时也敢叫我们帮厨择菜,刮土豆皮等。我还帮他拉过风箱,脸上沾满飞灰,嘴角还在笑,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学会拉风箱。

陈主任带头把老杨当成普通人对待,我想这对杨占钧心灵上是最大的感动吧!老杨的爱人是个极爱干净又爱唠叨的女人,她总是嫌弃老杨,对他处处不满,他俩无儿女,本是有难,应该互相体贴共渡难关才好,我得知后有点难过,通过他们夫妻的相处提醒自己,生活中一定要互尊互爱,包容对方才能保持家庭的幸福。

)劳动中的快乐与锻炼

我们留守处小组因有陈主任的领导而变得朝气蓬勃,她爱说爱笑没架子。我们在户外干活时,经常边搓玉米棒子边听她讲述光荣史,她十几岁就参军,是新四军里最小的文艺女兵,她得意地说我什么节目都会演,唱歌跳舞、扭秧歌、说快板、话剧都表演过,“小单,你们没见过我年轻时样子,也挺不错呀!若不是腿疼也给你们来两下子!”说着说着,爽朗地笑起来,然后嘴里哼着花篮的花儿香呀…我和玉兰姐还有男老师也跟着唱起来。

坐在黄土高坡上感觉离延安那么近,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抗战年代的延安。哇!有种说不出的自豪感。在笑声中,不知不觉要收工了。我怕主任坐久站不起来,马上走到她身边将她扶起身。主任平时对我也同样关心,吃饭时我经常说话,主任总提醒我,“别说话,快吃饭,饭菜一凉你胃又会疼的!”这贴心的话暖到我心窝。在这里大家都互相关心着,好温暖!

在农场的劳动除了搓棒子外,也锄过地。因为农场菜少,我们就在场部附近开辟小菜园,我们三女一男每人扛着一把锄头开始下地干活。深秋的土地还是比较硬,我锄了二十来分钟,手就觉得没劲了,男老师跟玉兰姐他们好像很轻松。我坚持着继续锄,已经是满头大汗了,手臂动作越来越慢,心里盼着快点收工,咬着牙才干了一个钟头就累得不行。主任虽然年纪比我们大,她却和我们干同样的活儿,她多不容易啊!我打心眼里佩服主任。终于收工了,扛着锄头回宿舍,手臂都抬不起来了,平时真是缺乏锻炼呀!当晚也睡得格外香。

和我们一起劳动的男老师知道我爱活动,午休时,他说带我到场里走走。一路上踏着满地焦黄的落叶,走到草丛中,居然发现两个空窑洞,我猜想以前可能住过人,后来人少就废弃了吧。我站在这片废墟的山坡上,遥望荒无一人的山野,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这里没有城里汽车鸣笛声,没有浓烟污染,只有天上的浮云追随着我们,好像置身于世外桃源。忽然一阵鸟鸣声让我梦幻飞散,不知不觉沿着崎岖小路又回到了场部。

)社会调查,朴实热情的农民

我们这次到农场,除留守劳动外,还顺便做了社会调查,这也是难得的好机会。

老虎沟生产队共十几户社员,分布在几条沟叉上。这里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基本上是使用简单工具耕作的小农经济。表面上实行集体所有制,实际上田间由农民自己管理。收获的粮食统一交到生产队集中收打,统一分配。陈主任为了让我们接近当地老乡,带领我们小组进行了两次家访。

记得那是十二月底的一天,山坡上的白雪还没融化完。我们顶着凛冽的寒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也不知走了多久,我气喘吁吁,嘴巴吐着热气,鼻子冻得通红,主任的手也冻僵了,我扶着她走。但大家盼望见老乡的心情却很高涨,我们终于到了老乡家。这家农户可能得知我们到访,把自家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听见狗叫声,老乡马上出来迎接我们,招呼道:“快进屋暖和暖和吧!”我们跟随进屋,坐在早已准备好的凳子上。老乡给我们每人倒了一碗热热的开水,老乡两口子见到远道来的客人满脸的欢喜,我们同样开心。陈主任首先问候了老乡,然后询问他们“今年粮食收成咋样?”“够不够吃?”等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的问题。

老乡开始有点顾虑,有点犹豫地回答,“收成,挺好的!”“粮食呀,够吃。”陈主任看出了他们的顾虑,亲切地说:“咱们都是一家人,有啥说啥别害怕。”老乡看出了我们的真诚,便开始说真话:“老实说现在集体生产制,队里分配给我们的粮食不多,还不够吃。我们在家附近开辟了一块自留地,种些洋芋(土豆)当饭吃,还能填饱肚子。队里分配的主要是玉米、麦子,都很少,我们把白面留着过年吃几顿。平时不买菜,种点萝卜吃。家里养了几只鸡下蛋,换点零花钱,过年给孩子们买块布头做衣服。”

听完老乡说的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山沟还是比较贫穷落后的。主任安慰老乡:“一定要相信党,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我们也会尽量把你们的困难反映上去。”老乡信任我们,很是感激,聊着聊着,己到中午,老乡非要留我们吃中饭。

不一会儿,老乡端出热腾腾的涎水面,面汤上漂浮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空气中散发出一股辣香,他们自己舍不得吃,专门为我们四个人做的。我吃着香辣的面,见到两位老乡站在身旁看着我们吃,顿时热泪盈眶,强装笑脸的说:“这面真辣,把我眼泪都辣出来了!”我流出的是感动的泪水呀!多么热情的老乡呀!把家里最好的,留着过年的白面送给远道而来的我们,送给我们的是一颗纯朴善良的心,也饱含着对我们的信赖与期望。这碗面是我这辈子吃得最香的一碗涎水面,这是一碗世上最纯洁、最干净的面,让我永生难忘的面。

)去供销社的收获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迎来了1975年元旦,那天场部放假一天,自由活动。清晨我还发愁到哪去玩?我的运气真好,八点多,一位农民大嫂经过场部歇脚,说去彬县供销社买东西。我连忙说我跟你一起去。我赶紧加了件棉大衣,连口水都没喝,就跟着大嫂出发了。大嫂是个爽快人,说:“路程挺远的,十五多里地呢,我家务事多要快去快回。”大嫂路熟走得快,我紧紧跟随,顾不上欣赏路边的风景。头顶着太阳开始觉得挺舒服的,走了一个多钟头己是满头大汗,口干舌燥。急着问大嫂怎么还没到呀?她安慰着,快了快了!见我累累的样子也放慢脚步。又走了半个多钟头总算来到供销社。我喘了口气,心想:山沟里的老乡买点东西可真不容易啊!供销社里的商品并不多,看了看,发现有一种筒装针织棉毛布,可以做棉毛裤用,于是算计下买了四尺,又买了包饼干。大嫂也买了几尺布和针头棉线等小商品。已经快中午了,大嫂带着我往场部回赶。在路上我心情放松了很多,竟唱起了《快乐的节日》儿时的歌,但肚子却咕噜噜地响起来,早餐吃的东西已经消化光,想吃块饼干嘴又干,忍着忍着,终于回到了场部宿舍,随便吃点饼干喝碗水,倒头就睡着了。

从冬至数九天以来,天黑得仿佛更早了,农活也少了。天冷,晚饭后不去户外散步,想起刚买的棉毛布料,于是趁热打铁,找出一条旧棉毛裤,照猫画虎裁剪一条,因为是筒装布料,裤裆处需接一块三角形的料,琢磨了半天,把小腿处剩余布料剪成三角形,接到了裤裆上,经过几天的手工缝制,做成了一条枣红色的新棉毛裤,我得意洋洋地拿给主任看,主任说:“小单,我光知道你会跳舞,原来你手还这么巧啊!”我见有人夸也显摆起来,说平时小孩和我的衣服都是自己做,就连结婚时穿的红绿两件中式衣服都是我自己做的,省了不少钱呢!

)吃野鸡的快乐

一月下旬快过春节了,附近热心的老乡给农场送来几只打来的野鸡,这下子可忙坏老杨了,不过他在伙房待了几年,大厨的手艺还是不错的。忙活了一天,晚饭时一进食堂就闻到了扑鼻的鸡肉香味,多日不见荤菜的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我先挑了块鸡腿肉吃,咬上一口,味道真好,觉得比北京烤鸭还香,看到旁边男老师他先挟了个鸡脚,又挑了个鸡头吃,我明白他的意思,把肉好的部位留给我们三人吃,我赶紧挑块鸡脖子吃,其实除了骨头多肉少外,吃起来比鸡腿还嫩,大家边吃边笑,赞不绝口。夸红烧野鸡真是美味,陈主任代表我们说:“老杨辛苦了!”小型的聚餐让我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夜晚。

好事不断,一月底就放假啦!场里送给每人一只野鸡带回咸阳过春节。我第一次拿到可以跟孔雀媲美的野公鸡,仔细欣赏,原来它头部的羽毛是红色,长颈是蓝色的,脖子上还套个“白围巾”,身上披着华丽的红白蓝羽毛,白黑点的翅膀也很特别,真是越看越好看,带回家里我真想永远挂在厨房欣赏。

到了大年三十,一大早,我爱人开始拔野鸡美丽的羽毛,我在旁边有点舍不得丢,于是挑选了一大把,留下各色羽毛,其中最喜欢的是长长的、宝石蓝的大尾巴羽毛,我细心保存了二十多年,我不仅仅保存的是羽毛,更是保留了对老乡们的思念。可惜后来搬家丢失了,我好伤心,但乡亲们的恩情永远都没有忘掉,快过年了,家境贫困的老乡们打几只野鸡多不容易,自己不吃,却送给城里的我们过年吃,这是种什么样的感情?老乡们纯朴高尚的品德让我永生难忘,教育我一辈子学习、成长。

)休闲聊天的趣事

在闲聊中,我还吹嘘1966年冬天,我和班里同学从西安徒步五百里路走到延安的光荣史,沿途经过一尺多宽的悬崖峭壁,身后还背着小棉被,稍微碰下就会掉入万丈深渊,而且脚底还磨出大血泡,走路跟针扎一样疼痛,当时什么困难都无所畏惧,奔赴延安的热情无比高涨,确实代表了当时年轻人的坚强。男老师听后也表示佩服。大家比较熟悉了,说话随便多了,聊天中我说最喜欢吃陕西的苹果、核桃,没想到男老师有次回家竟给我带了一点核桃,因为少,我也没舍得分给大家吃,后来想吃又不好意思单独吃,最后带回了咸阳。

男老师跟我们三人原来不是同一单位的,他是陕西人,中等个子,偏瘦,样子比较斯文,小组里只有他一个男同志,干体力活时,他总抢着干,比较照顾我们三位女同胞,他很尊重陈主任,主任私下也说他人不错。我们大家和睦相处,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小集体。遗憾的是我跟他没有深交,现在连他的姓都记不起来,想感谢他的机会都没有。

)春回大地,田园风光

温暖的春风驱散了寒冬,春回大地,金色的阳光照亮农场,我们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到田间地头,望着一片片待耕的玉米地,远处山坡己披上绿装,一群小鸟在枝头上高唱,像是欢迎我们的到来,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青香。

啊!春天来了,灿烂的春天真的来了。突然一对漂亮的野鸡从我们头顶穿过,又在田地上盘旋,大家不约而同地叫着:“快看!快看!”这是我第一次看见飞翔中的野鸡,它们张开彩色翅膀自由飞舞,那么灵巧,那么美妙。我兴奋地追跑着,野鸡飞上了远处的树枝上。后来听老乡说野鸡很坏,在玉米播种后,会用尖嘴扒松土并吃掉玉米种子,必须出动人力轰赶野鸡,防守一段时间。看来今见到天野鸡盘旋,估计是察看播种没有吧?早知野鸡对庄稼有害,真应该多打几只解解馋。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我们也拿起锄头清除周边的杂草。冻土湿润了,挥舞的手臂感觉不太费力,这真是几个月劳动锻炼的结果。

转眼快到清明了,远处半山腰上开满了一片片白色杏花、灌木、各种野果树缠在一起,遍地野花、野草,呈现出一片纯天然的大自然景观。长期生活在空气新鲜的山沟里,人们一定会健康长寿,这是城里人所羡慕的。

我们这次下农场,虽然经历了各种农活的磨练,但也享受了半年的田园生活,的确是一辈子的荣幸与骄傲。

十一)政治学习的收获

在农场政治学习方面,以自学《毛泽东选集》为主,我体会最深的是“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向白求恩同志学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品质,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坚定信念、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愚公精神。

在学习中大家交流思想,在劳动中以雷锋同志为榜样,陈主任的表率作用使得大家真正做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建立了和睦大家庭,也是我最为感动,最为难忘的记忆。

十二)告别农场

时间像滚滚的飞轮,转眼间转过了半年。我们即将结束老虎沟农场的劳动锻炼,这里留下了我劳动的脚印,留下了师生情谊,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离别的时刻如此之快,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我站在土坡上眺望远方,眼含热泪,默默不舍地说:“再见了,老虎沟的乡亲们!再见了我亲爱的朋友!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生命的歌,我难忘的歌!”

推荐阅读

“三创两迁”大学精神作为我校顶层的思想文化设计,继承了以往精神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汇聚了当代科大人的智慧意志,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更是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源泉。现撷取学校近60年历史画卷中的一些老照片,让我们从沧海之粟中追溯“三创两迁”精神之根,为实现“科大梦”增添精神动力。
Baidu
map